於潛僧綠筠軒 北宋 蘇東坡

「可使食無肉,不可使居無竹。
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
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醫。
旁人笑此言:似高還似癡?
若對此君仍大嚼,世間哪有揚州鶴?」

為什麼會想到這一闕詞呢?


為父守靈時,禮儀師提到,這段時間如果吃素,是為往生者積福報,所以這幾天家人都吃起素食,不過說真的,平常沒吃素的人要整天全素,一時還真是不習慣,也不是素食難吃,而是它的變化比葷食少,有些又有極濃厚的"素"味,乾香菇、素肉、芶芡,這些味道比較不能接受,感覺很"人工";再說吃素容易感到餓,一開始的前幾天覺得像難民一樣,肚子空空的,所以腦袋一直響起這句:『無肉令人瘦...無肉令人瘦...無肉令人瘦...無肉令人瘦令人瘦令人瘦呀...』秤秤體重,嗯,三天就消了1.5公斤耶,這還真是經濟又實惠的減肥方法!! T_T


好在中國醫藥學院附近有不錯的素食自助餐,乾淨清爽卻又美味,中午就靠這打發,晚餐母親也發揮巧思,素炒米粉或冬粉湯,不然就是幾樣青菜,反正媽媽做的菜怎樣都好吃,這樣吃了幾天,也就慢慢適應吃草的日子;適應了以後,發覺吃素的好處還不少,而且很快就可以感受到,肉食性的老哥說如廁順暢得不得了,一天一次變兩次,(OS.齁!不曾便秘的人怎麼連這個也那麼敏感!?真是令人忌妒的腸胃呀!!)我是覺得整個人神清氣爽起來,就算是嚴嚴酷日,腦袋也不會混混沌沌的,嘖嘖~!適量及清單的飲食果然有益身體健康呦!!

以下是從咕狗大神中找到關於這一闕詞的注解,有興趣的可以再翻書或上網找找看。


《中國古典文學賞析精選-雪泥鴻爪》/張敬校訂/朱昆槐選註/時報文化出版
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25775393.html
【註釋】

於潛--縣名,在今浙江省,縣南二高有「寂照寺」,寺中有綠筠軒,僧名孜,字惠覺。

此君--晉王徽之酷愛竹子,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,立即命人來種竹,人問其故,徽之說「何可一日無此君。」此君即是竹子。

揚州鶴--有一則故事說:四八談論平生最快意之事,一人希望多財,一人說寧願騎鶴作神仙,另一人希望作揚州太守。最後一人說:「腰纏十萬貫,騎鶴上揚州。」意思是三者得兼。這未免太狂妄了。東坡此句意思也是說:若對著竹子還大嚼豬肉,豈不是太狂妄了?世間那有揚州太守與騎鶴化仙兩者得兼之事?既作風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。同樣的,賞竹雅士豈能對竹大嚼!

【賞析】

用「雅俗共賞」四個字來形容東坡這個人和他的作品是極恰當的。我們看過前面許多文雅的詩篇之後,再來看這首輕鬆諧趣的「打油詩」,大可解頤一笑!

詩八畫家對於竹的喜好是自古皆然,但對於豬肉的愛好,卻唯有東坡特甚。然而倘若是竹與肉二者不可得兼之時,該何取何捨呢?東坡曰:「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」因為「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」,人瘦了尚可補救,人俗了就無藥可醫了。其實對東坡而言,最好兩者都不放棄,但是對竹大嚼豬肉,未免太煞風景了吧?揚州太守豈可騎鶴化仙?這原是不可得兼之事啊。偏偏東坡對於豬肉的喜愛是古今馳名的,他在黃州生活最苦的時候還發明了一道菜,叫「東坡肉」,這位虔誠信佛的居士,始終無法放棄他的美食的喜好,也從不否認自己凡俗的一面。從這首詩的幽默機智,不正可看出東坡的生活態度嗎?我們看到這位愛竹又愛肉的大詩人,對朋友開玩笑似的發表竹與肉的高調,真覺得他又親切又可愛。

東坡這個人是滿腹學問又才氣過人,但是也很愛說笑話,言談之間平易近人,妙趣橫生,所以用「雅俗共賞」來形容他是最恰當的,正如他自己所說:

「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陪卑田院乞兒,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。」

東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,超凡絕塵處有如天上的謫仙,而天真樸拙處又像一個村夫。他不同於謫仙李白之側,是他沒有那種貴族式的尊貴驕氣,他不像李白是真正的「謫仙」,他只是個平凡的「坡仙」而已。大多時候,他是很隨便而平民化的,和什麼人都談得來。他有很多風趣的詩詞和笑話,但本書中不多引,因為這究竟不是正宗的文學,也非東坡最大的特長。


PS.
蘇東坡(公元1037-1101年),字子瞻,一字和促,自號東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yuliu11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